学院举办“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争:谈哲学的功能与地位”教学午餐会
发布日期:2020-10-23 阅读:268

       1022日中午,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教学午餐会,由哲学系讲师沈宇彬博士主讲,主题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争:谈哲学的功能与地位”,近30位师生参加本次教学午餐会活动。午餐会分为主讲人专题演讲环节和问题讨论环节两个议程。

     

      在专题演讲中,沈老师强调,哲学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理论建构,其自身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哲学不断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关切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回答着时代问题,致力于人类精神世界、意义世界的建构。与德国哲学界十九世纪后期关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争相呼应,当今哲学界依然面对着这一本质上相同的时代课题。基于实证主义原则的素朴自然科学与基于计算逻辑的人工智能科学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面对物理主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机械还原和意义降格,哲学要捍卫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内在维度,这就是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张力之下的当代哲学面相。

      随后,沈老师围绕经验主义、心理主义、实证主义三个关键词,梳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张力从19世纪后期至今的演变逻辑。外部世界的真实性问题、人的生活世界问题以及价值关怀问题等成为这一演变逻辑中的核心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沈老师重点讨论了当下热议的大数据对人的“自我”分析、人工智能问题、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还原论和功能主义论题。

       在讨论环节,沈老师与在座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梅雨竹老师就演讲中涉及的“力”等概念指向的事物实在性怀疑、电脑语义运行过程进行了发言。董科老师举例了“物自体鸡腿”的误用小情景,并展望计算机算力未来,沈老师补充说明了在人的时空认知范围内的可知论以及超越此范围的不可知论、哲学理论层面的“缸中之脑”能否对人感知体验的模拟、还原的问题。肖平老师提出如何区分“实在”与“实存”的问题,沈老师作出回应前者对应“Entity”强调物理对象性质的实在,后者对应“Exist” 强调人生存世界的主观体验、身体处境。肖平老师从印度哲学三个角度——见与不见的认知世界标准、认知复位、动机和决定论——补充说明了人感知世界、思维世界的方式,并对哲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未来抱积极的态度。


      本次教学午餐会全场师生听讲认真,发言人思维开放,活动最终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大家收获颇丰,受益良多。(供稿:哲学1801班杨虹贝、娄嘉萱)

上一篇:下一篇:

版权所有 ©2021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376 邮编:310018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