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杉达学院蔡敦达教授莅临我院作讲座
发布日期:2019-06-09 阅读:133

6月4日上午,上海杉达学院蔡敦达教授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日本中世禅宗寺院的中国文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在A教学楼121教室举行,由我院主办,我院院长江静教授主持,共有20余名来自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及有关专任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蔡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扶桑五山记》这本书。对于“境致”一词,蔡教授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境致”一词有两种意义,一个意思是“禅院内外的景物、景致或风景”,另一个则是“以具体行为或行动教化众僧或民众”。蔡教授从“境致”一词在词典中的意义、“境”字受佛教影响而发生的意义改变、与“景致”一词的对比等角度进行了讲解,指出“境致”出自禅僧,用于禅寺,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结合所体现的浓缩和升华,表现的是禅僧的理想境界和禅寺的空灵崇高。

蔡教授还为我们讲解了日本五山中十境的选定。蔡教授指出,十境之名并非始于日本禅院,在南宋、元代的中国五山中已见十境。通过当时文人禅僧题诗作偈使用同一主题来看,说明当时中日两国文人禅僧存在交流,尽管有些交流并不是直接的。另外,“十咏”“十题”之类作诗形式不仅在文人、诗人中,而且禅僧之间也十分普及。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禅院除了十境之外,还选择八景作为禅院境致。日本禅僧将潇湘八景套用在日本的某些地名上,命名为“〇〇八景”,这种命名形式,可以看作是八景在禅院境致上的转用,它同十境,均为境致的一种表现形式。蔡教授还详细讲解了日本五山十境的早期实例,如渡日僧明极楚俊的“建长寺十境”和同为渡日僧清拙正澄的“东山十境”以及日本僧梦窗疏石的“天龙寺十境”,并指出“大小名刹,大半有十境之名”,为的是抒发禅僧“当人之胸次”。

最后,蔡敦达教授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并向我们推荐了两篇与本次讲座相关的参考论文。通过此次讲座,我们了解了中国文化对于日本中世禅宗寺院的影响,开阔了学术视野,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学术研究的方法,受益匪浅。(撰稿人:亚非语言文学专业18级研究生  孙琦)

上一篇:下一篇:

版权所有 ©2021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All Right Reserver.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376 邮编:310018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