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合作、创新思维、勉励后进,6月1-2日,“第三届‘日本学研究’研究生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日本学刊杂志社《日本研究集刊》编辑部协办。来自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日语专业的专家、骨干教师,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100余人汇聚一堂。我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17级研究生李慧雨、刘节、李颖及18级研究生阮芳、裘晓东、王洁、张献、田立立、张原菘、亚非语言文学专业18级研究生黄子暖在日语系副教授徐磊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分别在分科会做了报告。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为参与此次论坛人数最多的学校。
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巨珍、外国语学院党委书章琳致欢迎词。
本次论坛分基调报告和分科会发言两个环节。 基调报告 基调报告环节,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系主任刘晓芳教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吴光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和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张秀强教授分别以《关于培养日语专业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思考——以日本文学方向为例》、《跨文化形象学理论建构的尝试与批评》、《尾崎红叶〈巴波川〉的创作与中国要素借鉴》为题做了主旨报告。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系主任刘晓芳教授指出将病理学视域引入到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再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等理论的应用,既能不断拓展研究的新视角、新内涵,以增加其厚重感,也能避虚就实地拓展与文本研究紧密结合的文学性研究途径,最终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吴光辉教授指出“日本的中国形象”是指历史性地把握日本的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动态地把握不断演绎变化、且处在不同价值判断下的中国形象;聚焦日本的知识分子,通过审视他们的中国形象,来挖掘日本知识分子的思想逻辑与精神构造,并尝试挖掘隐藏在中国形象之背后的日本或者日本人的思维模式、行动样态、审美观念,将跨文化形象学的研讨与批评直接指向西方的“现代性”这一本质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和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张秀强教授围绕尾崎红叶小说创作与中国要素借鉴这一课题,将尾崎红叶日记作为基础性文献调查对象,尝试梳理其中所记录的中国人名及中国典籍名称,并通过整理得知尾崎红叶涉猎诸多中国文学,而这些中国文学是以何种形态反映在尾崎红叶的文学创作当中就成为接下来的研究课题。 分科会 分科会发言环节,主办方根据参会学生提交的发言摘要,设置了“语言组1”和“语言组2”、“文学组1”和“文学组2”、“历史文化组1”和“历史文化组2”共6个分科会。参会学生就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等领域与其他高校研究生进行了学术交流。以下为我院师生参与情况: 我院10位研究生分别在第一、二、三、五、六组进行了发表,我院老师徐磊老师在第四组进行了评审。 本次论坛为日本学方向研究生搭建了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提供了互相交流切磋的机会,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出了学术智慧与灵感。6月2日中午12点,闭幕式拉开了帷幕,第三届“日本学”研究生论坛圆满结束。距首届在我校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下一届“日本学研究”研究生论坛将由贵州师范大学承办。时光荏苒,希望“日本学”研究生论坛越办越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参与度,继续为日本学方向研究生搭建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我院也极力支持研究生们积极参与到这样的论坛中,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出更多的学术智慧与灵感,形成一个氛围良好的“日本学”学术圈。(供稿人:日语语言文学18级研究生王洁)
版权所有 ©2021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376 邮编:310018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