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由校人文社科处、团委、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承办的百家百科讲坛之学者论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演讲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晓秋教授。
王晓秋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9-11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曾任日本及世界多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著作有《近代中国与世界》、《近代中国与日本》、《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东亚历史比较研究》、《改良与革命》等十多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此次,王晓秋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讲座以“慈溪太后的万寿庆典”为开头。王教授指出,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一场战争。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方面积极地学习欧美,实行改革,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它又积极扩军备战,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道路,并将侵略矛头首先对准其亚洲邻国中国和朝鲜。而清政府在战争爆发前,举全国之力筹办慈禧太后的六十庆典。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战争还未打响,结果就已经高下立判了。日本在丰岛海面的不宣而战,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经过黄海大战等战役,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自诩“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为何会遭到如此的惨败。王教授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政治的腐败和制度的落后腐朽。国难当头时刻,清政府的官员考虑的不是如何抗敌,而是怎样讨好慈禧举办寿宴,腐败麻木程度难以置信。另外,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军事指挥部和参谋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和军事体制落后的一个表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最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大量的割地以及巨额赔款使中国遭受到空前的民族灾难。但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王教授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民族面对着或经历了以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长期形成的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切志士仁人不能不奋起寻找国家和民族的新出路。二是这个民族能看到新的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只要奋起救亡图存和勇于变革,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甲午战争刺激中华民族的觉醒具体表现在:全民族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的形成和变革意识的高涨。
甲午战争前,对于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有所察觉,然而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大祸临头的紧迫感和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耻辱感。危机和救亡意识大大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传统得到发扬,在很长对策时间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个悲壮的呐喊,成了中华民族觉醒的主旋律,中国人民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另外,变革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对甲午战败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甲午战争的结局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人们通过反思,促进了变革意识的高涨,推动了变法维新和革命运动。甲午以来,近代的中国的志士仁人们,正是怀着强烈的救亡意识和变革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尽管前进的道路迂回,曲折,找到拯救国家危亡的途径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些探索和斗争,毕竟使中华民族燃起新的希望,标着这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最后,江静院长对本场讲座做了总结。回顾这段灰暗的历史在中日关系迎来“小阳春”的现下并不是不合时宜的,这场讲座依旧对同学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未来将要成为中日、中外交流使者的东语学院的学子们,更应该牢记这段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以期未来用专业知识承担起社会责任。
版权所有 ©2021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376 邮编:310018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