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非遗产业化研究小队由郭万平老师指导,共计5人,结合“带课题下乡”模式,以《中国“非遗”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课题为依托,对“非遗”产业化路径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中国“非遗”的产业化路径,实现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非遗”的目的。
正文:
尽管杭州依旧持续高温,但我们还是决定今天去参观几个博物馆,感受一下非遗文化,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准备。
作为首批入围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是非遗民间医药类别的代表。博物馆参观的第一站就是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河坊街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生活的各种场景。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就在这条街上。这是一栋清代风格的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庄重。
要进入博物馆,首先要穿过药香浓郁的胡庆余堂。在胡庆余堂的最里面,就是博物馆的入口了。博物馆集中药起源、陈列展示、手工作坊、营业大厅和保健诊疗五大部分,展示了大量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及上万种中药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其中堪称珍品的如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西汉长沙马王堆、宋代泉州湾沉船等出土的药材、被称为“中药四宝”的马宝、狗宝、丑宝、猴宝等。纵然陈列了许多罕见奇异的中药材,还是一座商业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融为一体的晚清木结构古建筑,胡庆余堂博物馆带给我们最欢乐的记忆,还是在中药手工作坊厅观看老药工表演传统制药工艺——药丸制作和中药材切片,并且动手操作,体验了一把制药乐趣。
就在我们从胡庆余堂出来,准备去杭州博物馆的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吴越古陶瓷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了两千多件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史前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木器,从饮食文化、饮酒文化、农业生产、纺织技术、远古艺术、原始文字、历象日月星辰等多角度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让我们深深感叹先人无与伦比的智慧。
到达杭州博物馆后,我们先后参观了纸艺和木雕展品。还观看了许多短片,对其中的部分文物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文化的浸染的同时,也有了对历史的感怀……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非遗”资源相当丰富,是重要的文化与精神财富。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在时代前进发展的大潮中,多数具有经济、文化利用价值的非遗资源尚未被充分地利用,甚至面临失传消亡的威胁。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一直接受 “非遗”文化的熏陶,对“非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了解,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应该徒有满腔的热情,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化方面,拥有相当丰富的成功经验。尽管中日在历史上有相当复杂的关系,眼下的南海仲裁案中,也表现得十分令人失望与气愤,但“师夷长技”,对于其长处,我们也应谦虚地学习。作为日语专业学生,我们希望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研读日本“非遗”保护与产业化的相关资料,借鉴其成功经验,从而应用于此次项目的研究,最终研究出“非遗”产业化路径的成果,更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非遗”拥有单位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版权所有 ©2021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376 邮编:310018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 网站管理
微信关注